巴纳姆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任何一流的马戏团应该有能力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 ,这就可以解释这一效应为什么能够产生。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仑·福勒提出的,它表现为:每个人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它非常空洞,仍有人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实际上,这是由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暗示的心理决定的。 生活中,你不可能时时刻刻去反省自己,认识自己就是借助确认外部信息来达到的,因此, 当别人将某一非常笼统的结论告诉你并认为这就是你时,你会认为这正是对你自己的描述。
人们借助镜子来观察自己的相貌,借助他人的语言或评价来认识自己的性格,所以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并认为那是自己。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热衷于以星座、生肖、血型来判断自己的性格, 甚至为自己的未来做预测,这些都能够反映自己的真实面貌吗?
很多人都认为“很灵验” ,其实那些话不过是一件“均码号”的衣服,套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比较合适,只不过有些人穿着宽松一点儿,有些人穿着紧一点儿而已。
打个比方,一张你自己的照片经过PS以后,你能够找出哪部分是你自己真实的面貌, 哪部分是经过修饰的吗?
还是你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你自己?找几个你的姐妹或者与你长相相似的人来, 告诉她,这是你偷拍的她的照片,很多人大概也会承认吧。
这就是人的“镜子心理”,往往借助外界的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环境和周围信息的暗示。 这种自我知觉的偏差,很容易将你带入歧路。 孩子们告诉自己的妈妈“甜甜这时候正在看电视,她每次都会考100分",你听到这句话大概会笑翻天,可是你的行为又跟孩子有多大差别呢?
很多未婚女性都喜欢看韩剧,并认为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就能找到一个爱你的好男人, 或者认为嫁了一个好男人就等于得到了幸福的生活,按照“书本中"的指示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为这样就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或婚姻。
这就是我们常常犯的 "小儿科"错误,却往往不自知,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只不过让自己变得更加可笑罢了。 因为,人之所以是一个独立的“人",是因为他与别人的差异,而不是相同之处。 每个人都应该独立清醒地认识自己,而不要以他人的话语、评价或者行为为依据。
每个人行动之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 不应轻易被别人左右或暗示,也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经验, 因为你们之间是不同的,对于他人合适的经验你用起来也许就会失败。
记得“东施效颦"的故事吗?西施是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人,有心痛的毛病。犯病的时候,往往用手捂住胸口、皱着眉头, 比平时更加美丽,赢得了人们的怜惜。 丑陋的东施看到了也模仿美人的样子,扶住胸口、皱起眉头,反而更加丑陋,让人厌恶。 正是她接受了错误的“捂胸颦眉"会让人更加美丽的心理暗示,不加区分地用到自己的身上,才被人认为“没有自知之明"。
而你又接受了多少别人的错误暗示,把自己固定在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了呢?有人接受了别人的批判而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一生将无所作为;有人接受了别人的恭维,认为自己是“天才" ,不用努力才华也会显现,最终变得默默无闻; 有人从别人的言行举止中,错误猜测了事情的进展,给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心理应用:
1.想要明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就要学会客观观察,而不要受别人的影响。
2.学会面对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是怎样的人, 适合做什么,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本网站内凡注明“xxxx原创/专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xxxx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xxxx”。xxxx版权所有,未经xxxx书面授权,不得复制、引用或建立镜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