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的稳固问题,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危机发生之后,有一些策略需要立即被采纳以用来进行处理,避免危机事件的死灰复燃。
在危机事件处理完后,危机管理工作并未结束,若善后处理不当,则完全有可能使其死灰复燃,而且可能会使先前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原本顾客认为这个企业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企业,而如今又重蹈覆辙,可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言而无信、哗众取宠的企业。
因此,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的稳固问题,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危机发生之后,有一些策略需要立即被采纳以用来进行处理,避免危机事件的死灰复燃。
1.指定唯一发言人
危机发生后,应指定一个唯一发言人,让企业只有一种声音对外。这样,可避免因多种声音、多个口径对外而造成公众的困惑,加重公众的不信任感。最好由企业的公关人员担当唯一发言人。公关人员长期与媒体、公众打交道,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关注点,对事件的陈述和报道可以做到既不失公正、全面,又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利益。而且,人们并不要求这样的发言人了解所有的情况,他可以承诺将进一步调查事件,随后再给大家一个说法。这也是在处理危机时有效赢得时间的好办法,因为此时公司最需要时间去充分调查事件,处理问题,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2.主动与媒体保持关系
主动联系媒体,公开、坦率地报道事件。危机发生后,不管责任在谁,企业都应迅速反应,主动与新闻界沟通,抢在他人之前公开报道事件,“捂”或“躲”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情况更加恶化。主动报送,既为公司树立了坦率的形象,也给危机的状况定下了基调,防止其他人的说法混淆视听,使公司处于被动的地位此外,在报道事件时,应只限于陈述事件的过程,不应过多加入分析、结论性意见和处理办法,这样既为以后的报道留下空间,又不至于引来公众、媒体的追问。在危机发生后,企业应立即自行组织人员或委托独立的权威机构调查事件,给事件发生的原因以一个公正、客观的说法。
3.尽量控制危机的影响面
危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产品身上,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机的蔓延,避免危机影响到企业在其他地区的销售或其他产品的形象,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4.加强多方沟通
员工享有知情权。公司的员工除了知道公开的信息外,还应该知道得更多一些。如果员工处于对公司现状了解得不全面的尴尬状态,公司就不太可能从员工那里得到更多的支持,弄不好还会祸起萧墙、自乱阵脚,内部产生不稳定因素。而渡过危机,关键要靠员工的信心和努力,员工也应当了解事情的进展,所以要保持与员工的沟通。当然,同时还应要求员工不要对外泄露情况,因为只有唯一发言人才是公司对外宣传的唯一窗口。
告诉公众事情的进展。社会各界,包括公司股东、主管部门、经销商等都在等待来自公司的最新消息。所以,应经常透露一些对他们有价值的信息,如公司正在和当局合作,调查正在进行中,或正在做出某种选择,等等。
保持与顾客的联系。在日常管理中,为了在顾客心目中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公司往往会给顾客打电话、写信,与顾客沟通、交流。在危机发生后,还应继续这些工作,尽可能重新赢得顾客的信赖。最好是写一封“致顾客公开信”,并发表在各大媒体上。
5.重建信任感
邀请公正、权威的机构来参与危机的解决,确保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处理危机是危机公关的首要原则。公正、权威的机构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的某些职能部门,如技术监督局、环保组织等。这些机构和企业本身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同时邀请这些机构参与问题的处理能够表明企业的良好态度。即企业愿意接受权威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不回避自己应负的责任,在危机的处理中,决心以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解决问题。
危机本身并不可怕,任何一个企业都难免有失误,都难免受到来自外部的袭击,对此,公众是能够理解的。关键在于在危机处理中,企业是否有一个端正的思想,是否能公开坦诚、实事求是,最大限度地考虑公众的利益,做一个本分的经营者。
6.开放现场
开放现场或组织专门参观。运用参观活动来协助危机解决,是一种最古老的做法,也是常用的手段。如企业可请新闻界人士实地考察现场,调查企业对此事件的处理措施等。
企业还可以邀请受害公众、专家、社区公众、遇难者家属等有关人士前来实地察看,让公众知道企业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企业。对内部公众,参观又是进行再教育的好方法。类似于开放的措施还有,比如把企业的有关原始管理资料公之于众。

本网站内凡注明“xxxx原创/专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xxxx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xxxx”。xxxx版权所有,未经xxxx书面授权,不得复制、引用或建立镜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