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2月,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tz,1908~1984年)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标志着西方现代化管理理论的形成。19年后他又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对现代诸多的管理流派进行了梳理和分类,指出管理已由6个学派发展形成了11个学派。
1. 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等人。该学派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此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若干个职能。这些管理职能对任何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性。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各个职能的具体分析,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与原则,指导管理工作,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他们把管理看成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研究,通过对原理的实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
2. 人际关系学派
人际关系学派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人类行为学派演变来的。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应该互相了解。
3. 群体行为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但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有时则按切斯特·巴纳德的用法,用来表示人们间的协作关系。而所谓正式组织则指一种有着自觉的精心筹划的共同目的的组织。克里斯·阿吉里斯甚至用“组织”一词来概括“集体事业中所有参加者的所有行为”。
4. 经验(案例)学派
经验(案例)学派亦称经验主义学派或经验主义,这一学派的基本管理思想是: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加以理论和概括化,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或向企业经理提出实际的建议。简言之,他们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成功经验或失误,就能理解管理问题,就自然学会了进行有效的管理。
这个学派通过分析经验(常常就是案例)来研究管理。其依据是,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或失败的管理案例,就能理解管理问题,自然学会有效地进行管理。
经验(案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艾尔弗雷德·斯隆、威廉·纽曼等。
5.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切斯特·巴纳德。这个学派对管理学作出过许多值得注意的贡献。把有组织的企业看成是一个受文化环境的压力和冲突支配的社会有机体,这对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人员都是有帮助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如对组织职权的制度基础的认识,对非正式组织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怀特·巴基称之为“组织黏合剂”的一些社会因素的认识,则帮助更大。巴纳德还有其他一些颇有教益的见解,如他的关于激励的经济性的思想,把社会学认识引入管理实践之中等。
6.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们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只单纯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他们发现,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7. 系统学派
系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等人。该派理论是以系统为基础来研究管理,强调任何组织都是由若干子系统所构成。企业的经营系统可以划分为战略子系统、协调子系统和作业子系统。在管理工作中,强调通过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以实现组织大系统的整体优化。
近年来,许多管理学家都强调管理学研究与分析中的系统方法。他们认为系统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所谓系统,实质上就是由相互联系或相互依存的一组事物或其组合所形成的复杂统一体。这些事物可以像汽车发动机上的零件那样是实物的,也可以像人体诸组成部分那样是生物的,还可以像完整综合起来的管理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那样是理论上的。尽管我们给理论规定出界限,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和分析它们,但是所有的系统(也许只有宇宙除外)都同它们的环境在相互起作用,因而都受到其环境的影响。
8. 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管理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作业而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应该按“令人满意”的准则来决策,而不是按“最优化”准则来决策。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西蒙与詹姆士·马奇。他们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有关成果,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提出了“管理的关键是决策”、“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程序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等思想,以及企业中所有成员都是“决策人”的思想,突出了决策的重要性并扩大了决策的时空范围。这种主张否定了传统的决策观。传统的决策观仅仅把决策看成为组织上层管理者的职能,以及仅仅把决策看成是决断的瞬间行为。西蒙等人的这种管理思想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参与管理即参与决策,容易加速决策和减少贯彻时的阻力,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
9. 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
尽管各种管理理论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应用数学方法,但只有数学学派把管理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和程序的系统。一些知名的运筹学家或运筹分析家就属于这个学派。这个学派的人士有时颇为自负地给自己取上一个“管理科学家”的美名。这类人的一个永恒的信念是,只要管理组织、计划或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就能用数学符号和运算关系来予以表示。
这个学派的主要方法就是模型。借助于模型可以把问题用它的基本关系和选定目标表示出来。由于数学方法大量应用于最优化问题,可以说,它同决策理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当然,编制数学模型决不限于决策问题。
10. 权变学派
权变学派也称权变理论学派,有的管理学者还称之为因地制宜理论。权变管理即权宜管理和应变管理的合称。这一学派基本的管理思想是: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管理必须随着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变化而随机应变。管理者应做什么及怎么做,要取决于当时的既定情况。
权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管理学者约翰·莫尔斯、杰伊·洛希和弗莱德·E·菲德勒等。
这个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权变管理同情境管理的意思差不多,常常通用。但有的学者还是认为应该加以区别,情境管理只是说管理者实际上做些什么取决于既定情境,而权变管理则意味着环境变化同管理对策之间存在着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按权变的观点,管理者可以针对一条装配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种适应于它的高度规范化的组织形式,并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1. 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是最新的一个学派,同时受到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者的重视,其推广得力于亨利·明茨伯格。明茨伯格根据他自己和别人对经理实际活动的研究,认为经理扮演着10种角色: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有3种,即挂名首脑角色(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执行礼仪和社会方面的职责)、领导者角色、联系人角色(特别是同外界联系);信息方面的角色有3种,即信息接受者角色(接受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信息传播者角色(向下级传达信息)、发言人角色(向组织外部传递信息);决策方面的角色有4种,即领导者角色、故障排除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与各种人和组织打交道)。
明茨伯格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组织中5 位总经理的活动,得出结论说,总经理们并不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种职能分工行事,即只从事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而是还进行许多别的工作。

本网站内凡注明“xxxx原创/专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xxxx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xxxx”。xxxx版权所有,未经xxxx书面授权,不得复制、引用或建立镜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