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呆若木鸡”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斗鸡游戏,现比喻人呆木不灵,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但其本来意思却与此正好相反,通过阅读下面的典故你就会明白一二。
纪渻子是春秋时期训练斗鸡的名家,鉴于他响亮的名声,斗鸡爱好者周宣王把他召来专门训练即将上战场的鸡战士。
训练十天后,周宣王迫不及待地催问道:“鸡驯好了吗?”纪渻子摇摇头,回答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那种境界。”
训练期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派人来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皱皱眉头,说:“还不到火候,这鸡的斗气还没有完全隐藏,心神还相当活跃。”再过了十天,周宣王有些不高兴地问:“现在怎么样啦?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胸有成竹地说:“好了,骄气没有了,斗气深藏了,心神也安定了,可以上战场了。”
周宣王高兴至极,马上去看斗鸡的情况,查验训练的成果。只见那只斗鸡好像木头似的,面对别的斗鸡挑衅的鸣叫,它毫无所应,不动也不惊,好像没有听到似的。周宣王有些纳闷了,鸡都被训练成呆头鸡了,何谈取胜啊?可当纪渻子把它放进斗鸡场时,对手一看到它,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了。
果然名不虚传啊,原来纪渻子训练鸡的最佳效果就是要达到这种呆若木鸡的程度。让其精神凝聚在内,不为外面的光亮声音所动,用霸气震住对手,这样既可以起到吓退对手的作用,也可以起到麻痹对手的作用,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由上面的典故我们可知:呆若木鸡原来是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的意思。再延伸至人生处世上,就是人如果不断绝竞争的心理,则容易树敌,造成关系紧张,彼此仇视;若消除竞争之心,则必会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胜。
故事听完了,相信聪明的读者也知道我们将要谈到哪个博弈模型了吧——斗鸡博弈。其实“呆若木鸡”的典故就包含了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斗鸡博弈的基本原则:让对手对双方的力量对比进行错误的估计,进而产生错误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实力战胜对手。
话说某一天,一只红公鸡与一只白公鸡在斗鸡场上比斗。两只公鸡各有两个行动可供选择:要么后退离开,要么前进攻击。如果红公鸡后退了,而白公鸡没有退下来,就说明白公鸡获得胜利;如果红公鸡后退了,而白公鸡也退下来了,则双方打个平手不分胜负;如果红公鸡没有退下来,而白公鸡退下来了,则说明红公鸡胜利;如果红公鸡和白公鸡都没有退下来,都选择了前进,则两败俱伤。所以,对任何一只公鸡来说,自己最好的结果就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但是这种选择存在着对方也不退从而造成两败俱伤的隐患。
如果两只公鸡都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双方都得-2;如果一只公鸡前进,而另一只公鸡后退,则选择前进的公鸡得1,而选择后退的公鸡得-1;如果两只公鸡都选择后退,则两只公鸡都得-1,但没有两只公鸡都选择前进受到的损失大。
斗鸡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图所示:
在斗鸡博弈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点:红公鸡前进,白公鸡后退;或者是白公鸡前进,红公鸡后退。但关键问题是谁前进,谁后退?
如果在一局博弈中,只有唯一的一个纳什均衡点,那么这局博弈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即这局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点就是我们预测的博弈结果。但如果在这局博弈中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纳什均衡点,那我们就无法确定会出现哪一个结果。斗鸡博弈就属于后者,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其博弈结果,不能确定谁前进、谁后退。

本网站内凡注明“xxxx原创/专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xxxx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xxxx”。xxxx版权所有,未经xxxx书面授权,不得复制、引用或建立镜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