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梅田忠夫、 神岛二郎的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相关概念后, 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小组于1967年创造性地提出了“Johoka”一词,即“信息化”。
1970年,Masuda把“Joho Shakai”翻译成“Informatization Society”,随后,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词逐渐被世界各国沿用。
信息化的定义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从其定义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主要从社会层面来看。
例如,周达认为, “信息化是以国家整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以系统性信息技术(计算机、 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体系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在高科技体系扩散过程中产生强大的扩散效应。 信息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重心转变过程同时引起整个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与企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同时节约了能源与劳动力” (周达,2005)。 许多社会学家与日本学者都持类似观念。
(2)主要从技术角度来分析,强调信息化的技术特征。
例如,宋玲认为,“信息化通常是指由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所组成的整个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宋玲,2001)。
(3)主要从信息本身的角度来看。
例如,黄悌云认为, “信息化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其实质是使信息(信息社会的主导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可以说推广信息技术是手段, 真正利用信息是目的,信息化则是实现目的的过程” (黄悌云,2000)。
实际上,信息化在信息、技术、产业、应用、社会等各个层面都有其相应的含义,是一个整体的演进过程。 在信息本身层面, 是采用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加工、 处理等, 来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技术和产业层面,是信息技术本身的飞跃发展,使得信息产业和融合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从应用层面看,是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融合,引起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重大变迁;从社会层面看, 是信息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变革性影响, 使整个社会步入信息社会。
因此,信息化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宽泛的。 总体来说,包含了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三个不同的层次。 企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生产、 管理,提升企业信息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过程。 产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产业,促进原有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的提升。 国家信息化立足于国家层面,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组织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 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制订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
从另一个维度来划分,也可将信息化划分成生产工具信息化、社会生产力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

本网站内凡注明“xxxx原创/专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xxxx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xxxx”。xxxx版权所有,未经xxxx书面授权,不得复制、引用或建立镜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