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景:成为世界级的管理咨询公司,用全球智慧,成就中国企业!让中国智慧,实现全球输出!专线:400 829 7858 专家快速对接:18578460305 (微信同号)
  • 6000+实战卓越案例成为世界级咨询公司

  • 1000+专业顾问团队中国智慧,世界输出

  • 90%老客户转介绍率用智慧赋能企业成长

《何树林股权战略课》正在报名,六大模块,十个案例深度拆解,干货,实战,接地气!
主页 > 知识中心 > 绩效薪酬

国外员工关系理论的历史演变



西方员工关系(劳动关系)管理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原则到具体、由重物质激励到重精神激励、由强调制度作用到强调文化价值,形成了一个体系较为完整的理论大厦,对我国企业和谐员工关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泰勒发展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经济人”假设和“胡萝卜加大棒”员工管理方法,并首次正式提出组织与员工是利益共同体。巴纳德强调企业与员工目标的共同性,相互间的协作性,协作的前提是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必须为共同的目标付出努力,两者的协作建立在个人的贡献与企业所给的诱因相对等的基础上。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空前的大萧条中。运用科学管理已不能解决此起彼伏的劳资纠纷和罢工,行为科学理论随之出现。这些理论从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动机、重视人的多层次需要、强调“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公平的激励作用以及士气和凝聚力的调动等方面探讨协调员工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法与措施,开辟了员工关系管理的新领域。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X—Y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等。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威廉·大内为代表的管理学家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深入考察,将其处理员工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归纳为Z理论,强调企业和员工是相互忠诚的利益共同体,即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并迅速风靡于世界。

以舒尔茨(Schultz)为代表的早期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是一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由此引出企业与员工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必须把人作为资本,对其进行维护。在以上不同管理思想基础上,总结形成了不同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

1.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Barnard,1938;March,Simon,1958;Tsui.et.al,1997,2002):认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关系所决定的交换过程。当企业提供的工资等于或大于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时,员工就会感到满意;只有当员工的贡献与企业提供的工资相等时,企业才有偿付能力。因此,企业根据交换理论,利用各种可控因素来影响外部市场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形成了基于外部营销的管理模式。

2.劳动力治理理论

劳动力治理理论:提出内部营销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营销观念,把员工视为内部顾客,研究员工的需求,进而满足员工的需求,最终使员工感到满意。基于内部营销的管理模式从需求角度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体现了平等互惠的思想。

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心理契约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心理契约理论:企业和员工的关系是伙伴关系模式以及超越伙伴关系模式,即是长期双向合作关系,必须彼此信任,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支持、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









站内相关搜索: 员工管理 员工招聘 员工关系 员工福利



本网站内凡注明“xxxx原创/专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xxxx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xxxx”。xxxx版权所有,未经xxxx书面授权,不得复制、引用或建立镜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返回